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3·15晚会曝光了“香精勾兑的泰国香米”“不可注射的美容针”“头盔厂家用回收料”“苦情戏直播局中局”“免费评书机暗藏天价神药骗局”“ETC卡禁用短信骗局”“水军操盘直播间诱导跟风下单”“景区高空项目安全带不安全”“废旧绝缘子刷刷即上市”“免费破解版App成手机窃听器”“高标准农田的地下漏洞”等问题。晚会播出后,多地市场监管局已连夜行动。
今年的3·15晚会以“用诚信之光照亮消费信心”为主题,对假冒伪劣产品、电信和网络诈骗、互联网直播间乱象等现象进行曝光。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经行动。
3·15晚会已经举办多年,但依然备受社会关注,原因在于,它既是对这一年各消费领域侵权现象的有力揭露和总结,又是聚焦各类新消费、新趋势的经济观察,起到一定社会导向作用。每一年晚会主题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,也让我们看到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呈现出了新变化。
当然,作为消费者,肯定不止希望自己的权益仅在3月15日这天被保护,那些假冒伪劣、坑蒙拐骗也不应该只在这一天被曝光。节目播出后,各地火速表态与雷霆行动,让人感到了3·15的威力,纷纷“立正挨打”、坦诚道歉。但在重拳出击之后,没有被曝光的企业就可以松一口气、高枕无忧,消费者就可以放心踏实购物了吗?当然不是。如果仅限于节日前后的紧急突击,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无疑违背了设置消费者权益日的初衷,让全国关注的全民打假盛会,演变为一场见好就收的作秀。
客观讲,长期以来,经过市场监管部门、消费者协会、媒体、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努力,我国整体的市场秩序更加完善,消费者权益保护更加有力,这是让人欣喜的进步。但仍然存在一些消费领域的问题给我们警醒:消费者权益保护是长线工程,企业的不法行为和市场监管反复拉锯,稍有松懈就会反弹。因此,作为“打假日”,3·15的震慑影响和教育意义要覆盖全年,真正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,督促有关行业落实整改。
必须认识到,曝光、维权只是基础性工作,维护消费者权益不能止步于此。尤其是疫情结束后,如何提振消费信心、释放消费潜力,助力经济社会发展,成为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。有关部门要以3·15为契机,顺应消费需求多元化趋势,推动消费供给提质升级,打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。只有消费者、经营者、监管者等多方发力,推动协同共治,才能真正为消费者排忧解难,让他们敢消费、能消费、愿消费。(潍坊晚报)